手機版

APP下載
微信

收藏
講話:高峰
中國基督教網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同工同道:
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就要結束了。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在開幕會議上期望能把這次會議開成一次高水平的會議,兩天的時間過去,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
首先,這是中國基督教兩會第一次舉辦有黨政工作部門、學界專家學者、天主教同道、港澳臺和海外教會嘉賓,以及基督教兩會同工、神學院校教師和教牧人員共同參加的研討會,大家從各自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進路、不同的切入點來研討一個共同的話題——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的23位講員,圍繞基督教中國化的必要性、重要性與可行性、從社會、政治、文化、神學、教會各個方面總結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梳理,基督教中國化的內涵和外延,探討基督教中國化的種種問題,展望基督教中國化的發(fā)展路向,既觀點鮮明,又樂于交流,氣氛熱烈,時時閃耀著精彩的亮點,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其次,教牧同工與學界專家學者同臺研討,體現了一種良好的學術交流氣氛。從大家的研討發(fā)言中,既能聽到體現最高、最新學術水平的前言理論,也能聽到來自基層教會最接地氣的鮮活事例。有人說,中國神學在教會是“有神無學”,在學界是“有學無神”,這是因為我們過去交流不夠,共同話語不多造成的。近年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這次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的發(fā)言開闊了教會同工的視野,啟發(fā)了我們的思考;同時,教會同工的分享,也讓學界更加感性的了解到中國教會正在思考哪些問題、是如何思考的,這對學術界的基督教研究也具有現實意義。就像王局長所講,中國教會和學界的交流,完全可以促進雙方的共贏和互利??梢哉f,這是近年來中國基督教兩會舉辦的學術水平較高的一次研討會。
第三,就研討會的內容來說,基督教中國化既是一個歷史命題,又具有時代的新意,是中國基督教和黨政宗教工作部門以及學術界近年來共同關注的課題。通過研討,我們在對基督教中國化重要意義的思想認識上,在對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的發(fā)展方向上取得了一些共識。這些共識有助于我們正確看待基督教在今日中國社會中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中國基督教的工作。
各位同工同道,我們還很高興,老一輩的基督教兩會負責同工不顧天氣炎熱也來到我們中間。他們雖然已經退休,但仍然心系教會,一直在關注中國基督教的發(fā)展。剛才,季劍虹長老在講話中提到,加強神學思想建設是建立真正中國基督教的唯一正確之路,要建立中國基督教自己的神學體系,使中國教會成為榮神益人的教會。曹圣潔牧師也提出,在推進教會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基督教要有新擔當,要能使多元的神學思想都能走向符合中國化的要求。這些都是老前輩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
對于基督教中國化,王作安局長在開幕式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實現基督教中國化,是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的重要目標,是基督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的必然要求。推進基督教中國化將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三自。同時,王局長給我們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要深入推進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并提出了需要重點研究的兩個問題。第二,要進一步完善中國教會管理體制,要按照體現群眾性、廣泛性、教會性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基督教會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第三,要深入探索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要實現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的轉變。這三點建議,其實也是我們今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的三個主要內容。
各位同工同道,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大陸已200多年。隨著福音的廣傳、教會的建立發(fā)展,以及中國教牧和信徒的成長,基督教中國化的理念和實踐也逐漸受到中國教會和關心中國教會發(fā)展的人士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以前不一定使用“基督教中國化”這個表述。
1949年以前,中國教會的主權始終操持在西方傳教士之手,受西方差會的控制。他們政治上站在其本國在華利益一邊,文化上要求“從根本上改組中國文化”,進而實現“基督教占領中國”;教會建立上則把“西洋式的組織、思想與四分五裂的宗派”完全移植到中國,使中國教會始終未能獲得一個足以支撐其獨立的外在環(huán)境。另一方面,一些中國教牧和信徒受西方教會保守狹隘的神學思想影響,使得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匯、與中國社會的進步、與中國民眾的福祉漸行漸遠?;浇讨袊y有突破,基督教在中國也就難以往下托根,向上結果。
然而,歷史上一些開明、富有遠見的來華傳教士較早就提出,基督教要在中國扎根,中國教會就要有她自己的牧者,采用她自己的方式長大成熟。中國基督徒中的有識之士先后發(fā)起自立運動,明確提出“愛國愛教之思想,自立自治之精神”,要求收回主權,實現自主辦教;教會本色化則倡導在神學思想、教會音樂、教堂建筑、崇拜禮儀等方面采取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使教會“適合中華民族本有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經驗”。新中國的建立為中國基督教實現獨立自主自辦預備了外部條件,三自愛國運動的發(fā)起和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成立,既是基督教中國化的重大成果,也為從更廣范疇、更深層次探索基督教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基督徒來說,實現自治、自養(yǎng)、自傳,只是在基督教中國化道路上的又一次起步。丁光訓主教指出,基督教外在的、組織的獨立自主,還不是徹底的中國化,只有思想層面的獨立自主,才是真正的中國化。1998年開展的神學思想建設作為三自愛國運動的深化,其目的就在于從更深的層面,即思想、神學的層面來實現中國教會的“自我”,進一步促進基督教中國化。
從大家一天半的研討中,我們對基督教中國化的內涵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共識?;浇讨袊纫⒆闶ソ浗虒?,在持守基本信仰的基礎上,中國基督教要建立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與祖國榮辱與共、與人民相濡以沫的感情,努力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與文化繁榮發(fā)揮積極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要扎根中華文化沃土,吸收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養(yǎng)分,使基督教成為以中華文化為表達、為中國人民所接納和歡迎的宗教;要結合中國教會幾十年來走三自愛國道路的獨特歷史經驗,總結中國基督徒獨有的靈性感悟,進行處境化的神學思考,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國教會“自我”的基督教神學思想體系;要探索結合中國國情、社情和教情的教會論,在基督教兩會的協調指導下,鞏固聯合禮拜成果,堅持教會合一方向,按三自原則建設一個倫理型、道德型、服務型、在信仰表達和教會生活上具有中國特色、更加榮神益人、有更美好見證的和諧健康發(fā)展的中國教會。
各位同工,三自愛國運動發(fā)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基督教中國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好評,也得到普世教會的重視與贊賞。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忘記背后,努力面前,向著標桿直跑,加快實現基督教中國化的步伐。我們相信,有天父上帝的親自帶領,有60多年來三自愛國運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有全國及各地基督教兩會的組織保障,有神學思想建設取得的思想認識基礎,有廣大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的積極參與和代禱,我們一定能在基督教中國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績。今后,我們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1.實現基督教中國化,要立足中國社會、文化處境
今天的中國,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的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社會都在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我們開展基督教中國化不可能脫離這一社會處境和時代背景。中國教會只有把自己視為中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認同中國發(fā)展的道路、理論和制度,與時代同行,與社會同步,自覺投入到改革開放、融入到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才能為基督教中國化開創(chuàng)更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成就。
在文化上,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兼容并包,自成一體?;浇套鳛橐环N外來宗教、文化表現形式與中國文化相遇,他們之間的張力是客觀存在的,但兩者的關系不應是必然對抗的,而應是互補的?!暗莱扇馍怼钡恼胬恚雇奖A_“在什么人中就作什么人”的教導都向我們昭示,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才能結出美好的果實。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普世的。我們必須拋棄那種籠統(tǒng)地把中國文化看成是“異教文化”、把社會主義文化視之為“異己文化”的不正確思想,拋棄那種要從根本上改組中國文化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自覺地把基督教扎根于歷史悠久、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使基督教思想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益組成部分,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有益的文化借鑒和支持。
2.實現基督教中國化,要繼續(xù)推進神學思想建設
要使基督教中國化,構建符合中國基督教處境、有助于中國教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神學思想體系是關鍵。如果沒有神學思想上的“自我”,中國教會的“自我”就僅有其外在形式,而沒有其內在精神。只有擁有自己的神學思想體系,中國基督教才能真正中國化。要進一步推進神學思想建設,繼承歷史神學遺產但不拘泥于歷史,借鑒西方神學但不照搬西方,思考領受神給予中國教會的特殊亮光,在處境中研究切身的神學課題,為基督教中國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同時,要進一步做好神學思想建設成果的轉化工作,發(fā)揮神學思想建設宣講團的作用,拓展教牧同工的神學視野,豐富講臺供應,按時分糧,夯實信徒的信仰根基,把基督教中國化體現在信徒的信仰生活和社會生活實踐中。
3.實現基督教中國化,要加強教會建設
基督教中國化要通過一個由中國基督徒自主自辦、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教會體現出來。因此,教會既是基督教中國化的主體,也是基督教中國化的有力見證。我們要在深刻理解教會普世性與地方性關系的基礎上,探尋既遵循教會傳統(tǒng)又適應處境的教會論,探索符合中國教會長久發(fā)展的組織模式和教會體制;鞏固聯合禮拜,促進教會合一,按三自原則建設一個和諧健康發(fā)展的中國教會。同時,在信仰表達和教會生活上,包括贊美詩歌、教堂建筑、崇拜禮儀、圣職按立、牧養(yǎng)模式、靈修形式等,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為中國信徒喜愛、中國社會接受的中國基督教,成為普世教會的豐富和見證。
4.實現基督教中國化,要致力于融入社會,在時代中成為美好見證
基督教中國化,既是一個基督教融入社會的過程,也是一個獲得社會認可、接納的過程。教會有其福音使命,同時,也應該在社會上發(fā)揮光鹽作用,播撒主的大愛。擔當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要,在服務社會上有所作為,是教會融入社會,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的有效途徑之一。特別是在當今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深刻變革的時代,教會應該在醫(yī)療衛(wèi)生、養(yǎng)老托幼、助殘扶貧、助困資學、災害救助、公共設施建設、環(huán)境保護等各個領域盡上自己的力量。要從神學思想建設中尋求社會服務理念的信仰基礎,按照“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的經訓,倡導“施比受更為有?!钡姆瞰I精神,踐行“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在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舉辦社會服務事工中展現中國基督徒的風采,樹立中國基督教的形象。
各位同工同道,60年來,中國社會不斷進步,中國教會要緊扣時代的脈搏,不僅要跟上社會發(fā)展的腳步,更要努力成為社會進步與時代發(fā)展的積極力量。如今,我們?yōu)榧o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共聚一堂,為基督教中國化的道路共同探討,獻計獻策?;浇讨袊瘜χ袊虝暮椭C健康發(fā)展,對中國教會的前途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它也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中國教會將不斷探索、調整自己,使中國基督教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積極力量,做出榮神益人的美好見證。
謝謝!